SDGs回應
健全監督體系,推動“大監督”從“有沒有”向“好不好”轉變;精準執紀問責,既保持反腐敗高壓態勢,又保護干部干事創業激情;一體推進“三不”體制機制建設,充分發揮監督保障執行、促進完善發展的作用,引領正風肅紀反腐開創新局面。 |
利潤總額和凈利潤增速與國民經濟相匹配,營業收入利潤率穩中有升,資產負債率保持穩定,國有資本保值增值能力進一步提升。 |
加大傳統業務板塊在質量發展、效率變革、科技創新等方面的資源投入,賦能傳統業務轉型升級,不斷鞏固和提升主業核心競爭力;立足國家迫切發展及重點引導行業,結合集團現有產業基礎,聚焦半導體、新材料、生物醫藥、生命科學、節能環保、能源新技術等領域,加強資源投放力度,加快培育新的增長級。 |
加大對虧損時間長、虧損額較大企業的治理力度,加快剝離不具備競爭優勢、缺乏發展潛力的非主業、非優勢業務,抓好無效資產、低效資產處置,從嚴落實“兩金”管控三年工作方案,不斷完善長效管理機制。 |
圍繞“智慧華潤2028”建設要求,充分利用集團的工業互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、物聯網、區塊鏈等智能技術平臺,積極推動數字化轉型工作的落實,逐步構建以信息技術為新能力、新引擎的華潤產業發展新格局。 |
根據國家區域戰略,結合集團在京津冀、長三角、大灣區、成渝經濟圈的戰略布局,完善區域協同機制,因地制宜拓展優質資產,保障區域業務布局高效落地。 |
集團著力構建“三不”體制機制,持續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。處理了73名頂風違紀人員,針對監督檢查和執紀審查中發現的問題,共發出280份紀檢或監察建議書,內部巡視全覆蓋達 88%。 |
集團較好完成國資委“兩利四率”目標,主要經營指標均實現增長,資產質量有效改善,較好完成“六穩”“六?!比蝿?。 |
集團主營業務重組為6大業務板塊,明確發展定位,將科技及新興產業作為未來發展動力,加快新能源、醫藥醫療、數字科技、專業共享服務等業務布局;圍繞大消費、大健康、新能源、生物醫藥等領域設立一批產業基金;退出煤炭和紡織業務,嚴控火電領域投資,積極開展“兩非”處置工作,超額完成國資委任務目標。 |
集團有效推進虧損企業治理、重點虧損子企業專項治理工作,加強業務源頭治理, 堅持“有保有壓”,實現“兩金”凈額增幅低于收入增幅、周轉效率提升的年度管控目標。 |
召開集團智能與數字化大會,成立華潤數科公司;一批集團公共智能技術平臺持續推廣應用;各業務單元圍繞關鍵業務環節,快速推進數字化升級覆蓋。 |
集團成立服務國家戰略和協同發展領導小組,制定并實施了集團6+1區域發展戰略,建立區域協同機制,大灣區主戰場地位、長三角創新合作、京津冀能源保供、成渝區優勢地位及東北、西北區域央地合作成效均有較大提升。 |
堅定不移深化反腐敗斗爭,以減存量、遏增量為方向保持反腐敗高壓態勢;堅持以案促改,督促各相關責任部門完善制度機制,強化制度執行;進一步加強警示 教育和廉潔教育。 |
努力實現國資委提出2022年“兩利四率”要“兩增一控三提高”的要求。 |
加快業務轉型,努力實現新業務引領業績增長;立足國家迫切發展及重點引導行業,結合集團現有產業基礎,加大研發投入,培育科技優勢。 |
持續推進“兩金”管控,加快清退“兩非兩資”,加大虧損企業治理力度。 |
深入推進數字化轉型工作,積極開展共性技術平臺試點應用,促進集團數據流通與共享;各業務單元要加快自身關鍵業務環節的數字化升級覆蓋,積極圍繞業務場景深化數據應用和深挖數據價值。 |
做好重點區域協同發展。要結合集團在京津冀、長三角、大灣區、成渝經濟圈的戰略布局,進一步提升重點區域信息平臺功能,完善區域協同機制,強化激勵和考核,保障區域戰略高效落地。 |